大众网记者 王熠 青岛报道168配资
人工智能产业是青岛“10+1”产业链中的先导产业。近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组织了对该产业链的集中采访。几位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自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实践和成就。在探讨人工智能产业链如何快速成链并持续壮大这一核心问题时,几位负责人的意见展现出了高度一致:在大模型基础上深耕垂直领域,脚踏实地做好人工智能的场景化应用,进而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赋能。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裁周钊表示,近年来,随着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知识检索、文本生成等能力,与行业领域知识深度融合,打造垂直领域的行业大模型成为热点。青岛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已于2025年4月推出了面向城市交通行业的垂域大模型“海信通途大模型”。该模型基于通用大模型的推理与多模态能力,深度融合了海信网络科技在智能交通领域20余年、覆盖176个城市积累的深厚知识,深度赋能交通指挥调度、安全防控、拥堵治理等关键场景,目前已在青岛、武汉、镇江等多个城市应用,成效显著。周钊介绍:“在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方面,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我们就能对诸如国省道的标识标线缺失、急弯陡坡识别、路口视距不良等交通安全治理场景,涉及的9类105种道路安全隐患进行智能识别,排查准确率超80%,效率提升50%。”
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徐辉表示,创新奇智专注于“AI+制造”,对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3C高科技、汽车装备、能源电力、工程建筑、食品饮料&新材料、智造实训等八大细分垂直领域进行AI赋能。“我们自主研发的‘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是国内首款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大模型。我们通过平台化的方式,强化在底层算法、模型闭环、平台工程、场景落地等方面的能力,打造自主可控、行业领先的工业大模型技术和产品体系,为更多工业场景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在更细分的领域,创新奇智则基于大模型开发了各种应用。“在具体应用方面,我们面向制造业众多场景,创新性推出ChatX系列生成式AI应用产品,满足工业企业多维度智能化转型需求。如针对文档类数据的ChatDoc知识问答能力、针对结构化表格数据的ChatBI数据分析能力、针对视频/图像类视觉数据的ChatVision视觉洞察能力;针对企业核心生产相关的应用场景,如场内物流、零部件装配等环节,我们提供了ChatRobot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并在上游工业设计环节提供了ChatCAD辅助工业设计能力。”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宏宇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理解、知识推理和泛化能力,成为解决行业难题,促进业务重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的有效路径。对于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已逐步深入到建设、运营、运维等各个环节。“青岛地铁在通识大模型基础上融入行业数据进行训练,于2025年4月发布了地铁行业首个垂域大模型1.0版本,并在青岛地铁6号线开展了大模型的部署调试,以及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试运行。”赵宏宇介绍,“对乘客而言,智慧车站智能体可实时自动识别需要帮助的乘客,将信息传递给工作人员,确保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对供电保障而言,供电智能体可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精准快速定位,主动列出作业风险点,自动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人工操作流程由27步缩减至7步,处置效率提升70%。”
对于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未来,三位专业人士同样展现出坚定信念:持续深耕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提升赋能价值。
周钊表示,必须清醒认识到,大模型智能是一场“长跑”。当前智能系统大多采用“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模式,因此垂直领域的专业“小”模型尤为重要,关键在于专业模型是否更懂业务。“像我们海信的场景化指挥系统虽然内置了业内最丰富的交通指挥场景,但现实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变化的巨系统,其路网结构、交通流规律、经济人口等都在不断变化,系统无法穷举所有场景。如何让系统更智能,真正理解物理世界运行规律,打造自感知、自决策、自指挥、自进化的全自主交通无人指挥系统,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徐辉同样表示,创新奇智今后技术攻关的方向也是进一步强化对各行业应用的支撑和赋能,用场景深耕带动用户价值提升。
赵宏宇则表示,当前青岛地铁大模型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技术应用范式。智能体积累的海量运维数据与故障预测模型,将逐渐形成行业知识库168配资,助力其他城轨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城轨垂域大模型的研发成果,可向港口、电厂等跨行业场景扩展,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启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